找到相关内容5721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三性与三无性解析

    实际上,圆成实是没有生灭去来相状的,依他起却有。并且,圆成实是体(无为法),依他起是相(有为法),可见,不能说“非异”。  一切缘生法在转识成智前所显现的境界都是不净境,转后则为圆成净境。《辨中边论》...虽依教说三性,但是唯识,不相违背。唯识学的目的,便是要对一切依他起的事物不生起遍计所执,亲证圆成实性。  现在,将三性扩展开来,观察它与无为、五事、二谛相摄的情况。  ①、三性与无为相摄  无为法在百法中...

    纯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22939461.html
  • 《起信论料简》驳议(二)

    上来已述缘生义,自下别述法性义。  问者曰:所谓法性者何耶?答曰:即诸法真如实性,所谓无为法是也。虽然如前所言,一切诸法皆从缘生,非一非常,如幻化等,更有何法可名真如?更有何性可名实性?更有何法得称无为?是故欲明真如,即当破此真如,欲知法性,即当知诸法无性,欲知无为,即当知无是无为。以是义故,清辩菩萨掌珍论云﹕真性有为空,如幻缘生故,无为无有实,不起是空花。有为虽空,犹如幻起,无为无实,乃同空花...

    守培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65440545.html
  • 《俱舍论》界根二品分析

    四十四心所法(除受、想二心所),加上不相应行法十四种;识蕴则统摄六识心王。由于五蕴不摄无为法,因此,所包含的只有七十二法,如下所示:     色蕴(十一):五根、五境、无表色     受蕴(一):受心所...、行三蕴,赅摄四十六心所、十四心不相应行、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。   (三)十八界   十八界的“界”,为种族或要素的意思。 包括上述十二处(六根、六境),以及由六根、六境相接触而产生的眼识、耳识...

    朱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5649737.html
  • 试论道家思想对禅宗心性论的影响

    无为观等方面。   一、“道”与“空”、“禅”、“佛”   “道”是先秦子学思潮中涌现出的首席概念,也是中国学术史上最为核心的概念”。在道家哲学中,“道”是最高的范畴,其主要意义是万有的本原,...如此的。也就是说“自然”是万物内在的真实的存在,是万物和人的本性的存在。   (2)精神境界。老子从自然之道开发出社会和个人的理想境界,他以自然无为状态为理想状态,说:“天下多忌讳,而人弥贫;人多利器...

    陈建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490586806.html
  • 寂护对有部“实在论”以及“有相唯识”与“无相唯识”“形象”(行相)说之批判的探讨

    为线索,探讨寂护对佛教内宗──说一切有部的“无为法”与“极微说”之“法的实在论”以及唯识学的“形象”理论之批判。  在进入正论之前,笔者将简略说明有部“无为法”和“极微说”之起源以及它与原始佛教乃至巴利佛教之解释的不同点。  首先,笔者以四个小节来探讨寂护对有部“法的实在论”以及唯识学“形象”理论之批判。  二、 有部“无为法”以及“极微说”之概述  如众所知,有部有所谓五位五十五法的分类──其中...

    曹志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1647297.html
  • 十八空义解释

    1)内空、(2)外空、(3)内外空、(4)空空、(5)大空、(6)第一义空、(7)有为空、(8)无为空、(9)毕竟空、(10)无始空、(11)散空、(12)性空、(13)自相空、(14)诸法空(一切法...涅槃。”  (7)、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,所谓五众(蕴)十二入、十八界等。无为法名无因缘,常不生不灭如虚空。今有为法二因缘故空,一者无我、无我所及常相不变异,不可得故空。有为法空者,有为法相空,不生不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2167784.html
  • 以简驭繁、纲举目张的五位百法

    相互汇融,流归大海。    佛教把一切精神的、物质的、业行的、过去未来的、善  恶不同的内容,分成五个大类,即五位法:一、心法,二、心    所法,三、色法,四、不相应行法,五、无为法。其中前四  位为有为法,只有最后一位是无为法,这是因为五位百法的    重心在于对世间众生的教化,故重点在对世间有为法的剖析,  为解脱道铺路。而无为是佛菩萨的境界,多说众生不懂,不说又无以诱导众生,所以相应就简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547989.html
  • 五法无我唯识

    ,情非情,一切一切,凡所见闻者,莫不以为有独立的我法  自性。但我们观察有情界,器世界,与非世间的一切法类,  不外五位,所谓心法,心所法,色法,不相应行法,无为法  。此五位法,包括一切法尽。而观察...即简别相应行。二其全义名称  应说非色不相应行。如是即可简别非四聚法。非色简别色,  不相应简别心心所,行简无为。其义即是不与色心心所相似  的行法,名不相应行。此有二十四种﹕一得、二命根、三众  同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4773405.html
  •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

    天下莫能与之争”(注:见《老子》第23章。),便是这个意思;二是他确立了无为而有为、守柔以克刚的自立艺术,他的“无为而无不为”、“柔弱胜刚强”的名言便是有见于此而提出来的;三是他创立了淡泊以隐世、深藏...与道家迥然异趣。禅宗以自然主义态度对待生命,既不伤害生命,亦不刻意求生;在处世原则上奉行无为之道,其中既无老子的理智思辨,也无庄子的巧智机敏,而是任心自然,随俗而处。这一原则早在禅宗初祖达摩那里就已...

    李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4840776.html
  • 中观唯识思想与真常思想之比较研究

    梵化的真常唯心论。在印度是受婆罗门教的神我论影响,传入中国又受中国形而上学本体论之影响。在唯识学中,心是主体,是有为法,是事;真如是本体,是无为法,是理。然而在真常学中,心成了主体与本体的统一物了,心成...而中国佛教则讲性觉论。寂是宁静、是无为,故云“自性涅盘”,性即真如,真如之性不变为义,变则不称之为性。印度佛教认为本性就是寂然。然而中国佛教则讲本性妙觉,觉为慧力之功,属有为法,这就是讲不变之性有能变...

    胡晓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61341213.html